寒食节为了纪念谁寒食去星火进行火的习俗的由来

来源:网络 | 更新时间:2023-09-16 12:37:21
本文目录
  • 寒食节为了纪念谁,寒食去星火进行火的习俗的由来?
  • 关于寒食节的资料?
  • 寒食表达了什么?
  •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四字?
  •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寒食节为了纪念谁,寒食去星火进行火的习俗的由来?

周代时人们不但有火的崇拜,还有大火星崇拜。那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禁火可以避其灾难。对于火的使用,那时每年每季都要钻取新火,代替旧火,这成为当时国家和民间的一件大事。这样每年春社时节,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一年丰收,还要统一禁火。换取新火前有一个停火禁火时间段,曾叫禁烟节,也叫寒食节。禁火期间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不能点火做热饭。等禁火节一过,赐来新火才可以烧柴做饭。

寒食节为了纪念谁寒食去星火进行火的习俗的由来

这种禁火、改火制度,当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也有明确的改火用火规定。四季换火,曾经依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树木钻取新火。这在《周礼·夏官·司口》中说:“司口,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取桑积之火,秋取柞口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说:“司口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发布禁火令。第二个原因,应当说是春天干燥,虽然那时比现在雨水多,但也相对干燥,禁火有利于树木生长,也能防止一些火灾。但是禁火又使全国各地冷落萧条,有了病人或来了客人也只能吃冷食,人们称之为寒食。所以说寒食节比春秋时晋国纪念介子推要早得多。

后来,规定每次禁火寒食期限为一月之久。因为时间太长,造成了“老小不堪,岁多死者”(《后汉书·周举传》),周举就书写吊文到介子推庙中祭奠说:“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他的意思是来说明情况,征得介子推灵魂的同意,然后就告诉民众可以在必要时吃“温食”。三国时期,曹操体恤民情,曾经颁布((绝禁火令》(也为《明罚令》),规定“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傣”。这个命令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但在习惯势力阻挠下未能完全实行,却也将寒食一月缩短为三天,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了。

唐朝时,寒食节还保留禁火改火之俗。每年寒食将尽时,就让很多人去钻火,谁若先钻出新火,就把火种献给皇帝,可以得到奖赏。赐赠新火,意味着官民开始新的生活。

朝廷要举行赐火典礼,就是皇家把新火火种赐给群臣,表示对臣民的关爱。正如唐朝诗人韩口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

寒食节禁火几天: 不同时期的寒食节节日期限设定是不一样的,当代寒食节的节日期限是一日。

寒食节历史: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

节日期限时间: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节日别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1)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2)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3)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关于寒食节的资料?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表达了什么?

《寒食》表达了诗人在寒食节来临之前的思乡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寒食节的传说故事四字?

悲哉足下

寒食节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最初,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春分、立夏、冬至等节气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寒食节则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所设立的,二者本身并无直接联系。因寒食节恰好被设立在了清明的前一天,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慢慢融合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并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逐渐成为了现在的清明节。

下载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