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中是什么意思,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是花开还是花落?
- 三国演义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 不明飞行物飞棍到底是什么东西?
-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是哪一场?
-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是谁说的原文?
战中是什么意思,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是花开还是花落?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当然是指花落,自然界中植物的花期,虽然有长有短,但花开花落一般都是在一个季节内完成的,跨季节花开花落的植物极少。“落花时节”在季节上应当指的是春季,但在诗中杜甫不写花开只写落花,是为了铺排全诗的核心意蕴而有意为之的。
安史之乱后,为了躲避战乱,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三年正月,诗人自夔州出三峡,过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长沙。大历五年(770)年间,寓居在长沙寓的杜甫,凑巧碰见了同样也是流落至长沙、已阔别四十多年的老相识、开元天宝年间名噪一时的艺人李龟年。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乱世中,两人以如此的场景下相遇,两人都不胜感慨,杜甫因而发为此诗,其沉痛之情,如果不与当时的时局联系起来,是很难理解这首诗深刻的涵义的 。全诗内容为“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其中“落花时节”四个字,蕴含的意蕴极其丰富。杜甫之所以这样描写,是有着其独特的寓意和暗示的。
典藏版: 彩注音图+音频伴读
首先,“落花时节”是从时间上来讲的。两人已经阔别了40多年,如今在这风景秀丽的江南相遇,本该是一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但使人扫兴的是,恰恰碰上了这个不景气的“落花时节”。
就自然界的春光来说,一提到“落花时节”,往往意味着好景不长了,这就很容易勾起读者的伤春情绪,又表现出诗人对相逢不遇好时节的惋惜之叹。
就人生的岁月来说,诗人和李龟年此时都已进入了人生的垂暮之年,这也正好比作是人生的“落花时节”,从而流露出诗人对彼此年华衰老的感慨。
再从当时的时局上来看,“落花时节”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过去两人相逢是在王爷贵族之家,那时候大家都满怀抱负,希望干出一番事业。而如今的现实是,你我都是在晚岁的时候飘零异地,晚景凄凉!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安史之乱”之后,玄宗仓皇西逃,生灵涂炭,大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落花时节”也象征着唐帝国繁荣昌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又”字,把过去和现在的时空联结起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简短的二十八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江南之“逢”,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和人生巨变。全诗没有一笔正面涉及到时局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世事的凋零丧乱,以及人生的凄凉飘零,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三国演义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诸葛亮犒赏的三军指的是前、中、后三军,古代的三军并不是现代的海、陆、空三军,而是指战车兵、步兵和骑兵这三军。
其实,对于三军的说法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是一种礼制规定的,当时的“军”是个数量单位,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这样的话,天子的**数量就比大国的数量多一倍,这是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的权威。
春秋时期的大国都设三军,一般是上、中、下三军,也有左、中、右三军,还有前、中、后三军,中军是统帅部和主力部队,前军或者左军是先锋部队,负责侦查,打击小股敌人,为主力前进开辟道路。后军或者右军是殿后的后卫部队,负责辎重的押运和掩护主力。
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对军制进行了改革,《商君书·兵守第十二》 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这段话的意思是,精壮男子为一军,强壮的妇女为一军,年老体弱的男女为一军,给壮男组成的**丰盛的食物,配备锋利的武器,严阵以待准备打击敌人;给强壮的妇女组成的**丰盛的食物,坚守堡垒,等待命令;老弱男女组成的**负责放牧牛羊马猪,采集各种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以保证壮男壮女组成的**有充足的食物。
商鞅的改革其实实行的是一种全民皆兵的制度,培养了全国的耕战之民。
古代中国的军事编制中最大的单位就是“军”,只不过不同时代的“军”的人数不同,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如此算来汉代的一个军就是3200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的称谓就统称为三军了。
诸葛亮的**编制大多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战车兵几乎很少,四川的地形对战车兵和骑兵的限制较大,所以只能以步兵为主,所以诸葛亮犒赏三军也就是前军、后军和中军。
蜀汉政权建立以后水师几乎就没有了,本身刘备就没有多少部队,水军更是没有,到了赤壁之战的时候继承了刘琦手下的一部分水军,但是后来在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之后,蜀汉政权的水军也就没多少了,夷陵之败,水军就都投降曹魏了。所以这时候诸葛亮的部队就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陆军了。
蜀汉政权的军种的变化,也反映出蜀汉政权的势力的衰退,地盘萎缩了,没有大江大河了,也就没必要也没有条件维持水军了,剩余的地盘都是内陆和崎岖陡峭的山路,没有万里平畴,也不能大规模发展战车兵和骑兵了。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很难有进展,都是在曹魏政权的边境地区打一些小仗,胜败得失都很有限,因为当时蜀汉政权的国力不足以支撑一支兵种齐全规模较大的**。
不明飞行物飞棍到底是什么东西?
据环球网援引美国“**”新闻网站消息7月9日报道称,鉴于中俄两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快速发展所形成的高度威胁,美国防部目前正斥巨资发起一项装备研究计划。通过提高系留气球装备的续航时间、机动性、有效载荷等技战术指标,以此用来追踪中俄两国高超音速武器。进而提高美军在拦截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总体作战能力,助力美军在这场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中取得优势。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作为军用浮空器之一,系留气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其用于军事领域可最早追溯至18世纪末的法奥战争期间。当时装备有系留气球的法军,利用其快速高效地完成了空中侦察任务,由此系留气球便作为军用装备登上战争舞台。在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所装备的系留气球主要遂行观测炮弹弹着点的任务。转至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及战争需求,系留气球装备的作战用途进一步得到拓展。
按照任务需求,系留气球可具体划分为防空气球、宣传气球、预警侦察气球及轰炸气球等,如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就曾广泛使用侦察气球,对我军民造成严重伤害。
二战结束后,系留气球装备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倒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愈发受到各国的青睐有加。如美国在越战期间,就曾投入三尾翼气球与十字尾翼气球,通过安装无线电调频装置,由此化身为后方指挥所与一线作战部队的无线电转发台,此外还能用其监测越军的行动轨迹与通讯信号等。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为针对苏联,美国又研发出一种直径达40米的“间谍气球”,装备有摄像机及定位系统,可在1.8万米高空对苏联地面关键设施进行拍照侦察,但由于其存在着游走不定、易被攻击等缺陷,故而收效甚微,难堪大用。
相较于其他军用浮空器,系留气球装备所具备的优势主要由以下几点构成,首先是驻空时间长,相较于重于空气的飞行器,系留气球依靠浮力升空,无需通过能源克服系统重力,同时基于无人工作模式,使得其拥有较长的遂行任务时间。一般而言,大型固定式系留气球单次的部署时间可达30天左右,微小型机动式系留气球单次的部署时间达1周以上。
其次是覆盖范围广,根据其系统大小,系留气球装备可布置在数百米及数千米高空遂行任务。以小型机动式系留气球装备为例,300米驻空高度可提供20千米范围内的通信保障及观测覆盖,4000米驻空高度的大中型系留气球装备则可监测半径350千米的区域。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再次是机动部署能力强,系留气球的机动部署能力主要取决于锚泊平台。如以车载移动式及舰载移动式的系留气球装备来说,具有着对部署地点的适应性好、相关操作人员数量及技术水准要求不高、可快速机动部署及展开相关任务等特点。
最后则是使用效费比高,以采购成本、运营费用、可重复使用、后勤保障等因素来说,系留气球装备相较于飞机乃至于是其他军用浮空器可谓是极具性价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网络及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创新及技术涌现,使得系留气球装备再度迎来发展热潮。如新材料技术的运用,使得系留气球装备可以到达平流层,从而自身生存率;导航系统与人工智能的集成,令系留气球装备借此改变高度和方向,随之以更高的效率抵达目标上空区域。加之预警雷达、光学红外、通信中继等设备的小型化及低能耗,使得其总体作战效能得到大幅提高。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依据美媒报道来看,美国防部目前推进的装备研制计划技术原型,应是由美国内华达山脉公司所主导开发的“平流层监视气球”(COLD STAR)。该型装备驻空高度可达2万米左右,内载有通信、光电设备,可在任何天气条件下,不分昼夜地对指定目标进行跟踪探测,且会将实时数据回传至后方指挥所,以供指挥人员参考决策。
有趣的是,“平流层监视气球”(COLD STAR)的有关测试,并不在美军的相关试验场地或是一线战场上进行,反倒是在国内的缉毒战中,按照外媒的报道来看,该型装备的总体表现已赢得美军的初步认可。
不过既然是用于针对中俄两国,那么美军对最终进入战斗序列的系留气球装备,势必要提出更高要求。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按照现有公布的消息可知,美军希望其驻空高度须在2万米~2.7万米左右,机动性能要更加突出,且具备更强的多用途能力。此外,许多军事专家质疑其项目经费有限,得出该型装备性能较低、列装服役时间太远等等结论。
在此前两年中,美国防部为该项目共拨款380万美元,这对装备研制动辄数亿乃至于是数十亿美金的美军来说,的确是九牛一毛,即使是在2023财年预算中,美国防部也只为其计划提供2710万美元的项目资金。
仅从项目资金得出上述结论,的确是有些过于乐观,如系留气球装备自保性较低,现阶段系留气球已由最早的充热空气、氢气发展到如今的充氦气,鉴于氦气密度很小,属于既不自燃也不助燃的惰性气体,且球身的韧性材料即使遭遇小口径弹片也不会轻易撕裂。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再者,如今大部分系留气球装备平台内部气室均采用分割化处理,由此充分保证其即使个别气室发生气体泄漏,依然能在一定时段内继续遂行任务。
此外则是列装服役时间太远这一结论,倘若在后续开发过程中,系留气球装备的总体表现进一步符合美军的预期效果与切实需求,那么其具体进展一定会加快,毕竟中俄两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速度可谓是一点都不等人。
系留气球装备作为准低空的补充探测手段,美军希冀通过其自身优势,在加强原有卫星探测体系的基础上,进而减少现阶段防御盲点,补足在有关方向上的短板缺陷。
高空系留气球反导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至于实际表现,还有待后续测试的展开。因此这就提醒我们,在研制同型装备的同时,发展相关反制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日后不用作为高超音速武器“清路排障”,也可用于其他方面。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当然,对于美军而言,系留气球装备本质上仍属于防御手段,真正的命门还是要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取得突破,否则,再厚实的盾牌也抵挡不住中俄两国锋利的长矛!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是哪一场?
人类战争史上有过很多围歼战,可以说,每一次大规模的围歼作战都是非常惨烈的,围歼战特有的决死对抗的性质,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震惊的纪录。如果我们不算那些发生在古代,也没有真正的统计、无法证实的战役的话,那么近代以来,人类经历过的最大规模围歼战就是基辅会战。
基辅会战发生在1941年7月,当时德军刚刚执行巴巴罗萨计划没有多久,三个主要目标中,列宁格勒已经被包围,基辅也危在旦夕,莫斯科就在中央集团军群前进的路上,德军当时踌躇满志,想要一举夺取苏联最大的这三座城市,然后逐步蚕食掉苏联其他部分,最终击败苏联。那是一个事关全球安危的特殊时期,当时,德军在欧洲已经先后控制了16个国家,整个欧洲大陆上没有了敌人,只有英国孤悬一角,还在顽强抵抗。
图为巴巴罗萨计划示意图。
如果东线德军能够迅速击垮苏联,那么德国就等于说是统一了欧洲,成为了世界最强国家,到那个时候,就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德国。苏联国土上的每一场战役,都在牵动着同盟国阵营的关注。基辅会战爆发之前,德军已经在1941年7月16日打完了斯摩棱斯克战役,莫斯科已经门户洞开,古德里安等闪击战专家都支持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但是对于***而言,西南方向的战争也是重点。
既然中央集团军群暂时没有了重大压力,***就希望他们迅速南下,由古德里安率领第2装甲集群绕到乌克兰苏军背后,包围那里的苏联西南方面军。方面军是苏联的战略/战役集群,是在主要战略方向上有战略价值的部队,他们的作战行动对战争有着直接影响。方面军下辖多个集团军,在苏联主要有北方方面军、西方方面军、中央方面军、西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后被改编为乌克兰方面军)等,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将要包围的就是整个西南方面军。
图为德军88毫米炮,虽然是高炮,但是平射更猛。
古德里安对于在形势大好之时南下包围苏军是极端反对的,闪电战的精髓就在于快速的空地一体化向前推进,这样才能让敌人来不及组织有效的大规模防御,其后方体系无法建立之时,就彻底击败敌人,这一战术的精髓就是要快。可是如果此时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南下,就意味着中央集团军群的进攻被停止,延缓夺取莫斯科的时间。
可是作为战略统帅的***而言,他认为德军如果不南下,那么苏联元帅布琼尼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就随时有可能在德军围攻莫斯科的时候,从德军的背后发动自南向北的攻击,以策应防守莫斯科的苏军,这样,德军很可能在莫斯科城下陷入包围之中,这对于***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并且,德军如果拿下基辅,就能靠近高加索地区,那里有德军急需的石油设施。
于是中央集团军群派出了第6和第2两个装甲集群支援南方集团军群作战,并且在1941年9月16日完成了对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合围。从合围那一天开始,苏联元帅布琼尼就感受到了威胁,他致电莫斯科要求让苏军撤退,斯大林虽然同意了撤退,但是留下了撤退条件,也就是苏军在撤退中,要沿着第聂伯河构筑防御工事,并且要在基辅留下部队死守,没有命令不能放弃基辅。
随后,斯大林认为布琼尼消极怠战,将其免职,于是西南方面军陷入了混乱之中,被德军在包围圈内分割为6个防御地带。随后,德军在9月20日发动了围歼,这是一场昏天地暗的攻击,苏军在德军的包围下,成建制的冲锋,并成建制的阵亡,整个西南方面军有70万人陷入了包围圈内,围歼战一直持续到9月26日,保卫基辅的最后一支苏军投降。
图为被俘虏的苏军。
在苏军被围之时,苏联统帅部调集不出足够的部队去解救被困的西南方面军,后续调集的部队也都被击退。苏军在这场会战中,阵亡将近20万人,被俘65万人,德军阵亡10万人。战役之后,苏联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全军覆没,第40、第38集团军损失惨重,战后整个西南方面军灰飞烟灭,高加索地区没有了任何防备,苏联不得不重建西南方面军,由铁木辛哥负责指挥。
战役之后,苏军装备上损失了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卡车,1000多架飞机。从战役角度来看,德军自然是大获全胜,毫无疑问,但是从战略角度来看,苏军从多次战役中见识到了德军的战法,也认清了实力差距,在莫斯科会战中进行了针对性的布防,从莫斯科的反包围,再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包围敌人,苏军交完了巨额学费,也学会了如何战斗。
德军赢得了战役,损失了时间,留下了一半的步兵对乌克兰占领区进行治安,严重削弱了进攻部队,导致莫斯科战役推迟了1个月才发动,苏联有了1个月的喘息之机,并迅速完成了城防工作,可以说,基辅会战德军是战略性的失误。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是谁说的原文?
张益朝是“若有战、召必回”的作者。
张益朝宜兴和桥人,1974年出生,军校毕业后分配到第二炮兵基层部队,2008年他34岁,刚荣升第二炮兵某旅副参谋长2个月。因家庭原因写了转业报告,正是这份仅有50字的转业转告中,首次提出了“若有战,召必回”。
这50个字的转业报告如下:“国,和谐盛世;旅,科学发展;家,双亲久病;子,年幼孱弱。我从军十五载自认精忠报国,今因家中现实无奈申请转业。若有战,召必回!”